(原標題:搬進新房頭一天就被吵得睡不好覺神秘異響竟來自一墻之隔的電梯)
居民樓里每天上上下下的電梯,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物,不過卻成為杭州臨平陳小姐的噩夢。前天,陳小姐給本報96068熱線平臺打來了電話,說了她的煩心事。
今年7月1日,新婚的陳小姐喜搬新居,沒想到搬進新居所的第一天,她就在房間里聽到了“轟轟咻”的異響。接連幾天,這種異響不分白天黑夜,不間斷地出現。
受不了這動靜,陳小姐找了兩天,終于發現異響來自于單元樓里的電梯。
本以為找到問題,物業就能迅速解決,但讓陳小姐沒想到的是,這聲響的認定卻成了難題。陳小姐說,聲響是來自電梯運行時發出的低頻噪音,但是小區開發商卻稱,電梯檢測后發現噪音未超標。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喜搬新房
卻被電梯異響吵得呆不下去“如今我在房間里壓根就呆不下去,回到屋子里就心煩。我和我老公原來都挺宅的,現在兩個人每天都在思量著到外頭哪里去逛逛,總之少呆一分鐘都好。”前天下午,記者在陳小姐家樓下見到了她,一見面,她就忍不住倒起了苦水。
陳小姐的家在杭州臨平的綠城藍庭,小區環境相當不錯。“當初選擇買這里的房子,一是看中開發商的品牌,覺得有保障。”陳小姐說,而另一個原因,是為圓夢。
大學時,陳小姐曾在小區里當兼職,當時就喜歡上了這個小區,想今后在這里安家。畢業后,她和男友一起努力,購入了小區里的一套二手房當婚房。
房子在9層,兩居室,雖然面積不大,但裝潢簡潔明朗,陳小姐很是滿意。歡歡喜喜忙完裝修后,小倆口搬入新家,沒想到,噩夢開始了。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隔壁在裝修,后來發現不對,不可能白天夜里都在裝修啊。我又找了幾天,才發現是電梯運行時,機輪轉動發出的響聲。”陳小姐說。
陳小姐的家就在電梯邊,廚房與電梯間是緊挨著的。雖然沒有貼著臥室和起居間,但電梯間傳過來的響動,無論是在客廳還是在臥室,都能聽得很清楚。
“每天心煩,睡眠不好,在家里都不能靜下心來思考。”陳小姐從衣兜里掏出一對綠色的耳塞,“我在家里隨時帶著它們。”
“你聽,聲音又來了!”陳小姐說著說著突然停了下來,安靜的房間里,記者也聽到了隱隱傳來的“唬~咻”聲音,有點像是機輪運作時的聲響。
檢測發現
異響來自于電梯運行時的低頻噪音
這究竟是什么聲音?陳小姐出示了兩份報告,“我們請有資質的檢測公司對噪音進行了檢測,異響與低頻噪音有關,檢測數據顯示低頻噪音有超標的情況。”
報告由杭州廣測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出具,記者查詢后,發現這家檢測公司被列入了杭州環保局公示的本市環境監測資質單位名錄。
兩份報告,依據的均是《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測量了陳小姐住房里臥室的噪音情況。
依據標準,臥室屬于A類房間,以睡眠為主要目的,需要保證夜間安靜的房間,夜間分貝值限制在30分貝。晚上10點33分,在這里檢測出的平均分貝為31分貝,最高分貝為43.2分貝;而另一份報告在晚上10點38分專門針對電梯運行至8至10樓間的低頻噪音做了測量,測試顯示在250hz的低頻聲級中,分貝超出標準,標準限制為35分貝,但實際測量有42分貝。
對于低頻噪音的測量,其實一開始并不在陳小姐的預計之內,“當時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概念,我先找了物業,物業說電梯本身運行噪音并沒有超標。我又找了質監部門和環保部門,一圈問下來才知道,我們碰到的可能是低頻噪音污染。”
有專業人士告訴陳小姐,之所以他們會受到低頻噪音,是因為共墻共振的緣故。陳小姐家進門處的墻體,一側連著電梯間,一側連著臥室。“我仔細觀察過,和我遇到一樣情況的業主,房子的設計也是與電梯間只有一墻之隔,而且都是頂層住戶。看來,這種異響的發生真的和設計有關。”陳小姐說。
住在綠城蘭庭小區另一幢樓10樓的吳先生家,戶型與陳小姐家一致,2010年搬進房子后,同樣也聽到了聲響。一開始他還試圖向物業投訴要求解決,但問題遲遲不得處理,“后來也只能忍受。”吳先生無奈地說。
電梯維保單位檢測后
稱電梯噪音未超標
陳小姐找出原因后,馬上和小區物業、項目建設方進行了溝通,但卻遲遲等不到理想的解決。
“他們說電梯本身就是有噪音的,但噪音測量后符合標準,所以只對電梯機輪做了機油保養,就沒有下文了。”陳小姐說。“可這異響并沒有消失。”
記者隨后咨詢了小區項目建設管理方,項目客服部的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接到陳小姐的投訴后,他們很快聯絡了電梯維保公司浙江格靈通電梯工程有限公司的人前來檢測,檢測發現電梯運行正常,電梯產生的噪音也符合相關標準,并沒有超標。
“目前電梯的運行是符合標準的。接下來,我們出于對業主的人文關懷,會和陳小姐繼續協商。如果需要進行相關檢測,我們也會協商進行。”客服人員表示。
那么電梯維保單位測量依據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呢?記者隨后聯系了電梯維保公司浙江格靈通電梯工程有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表示,他們根據的是電梯噪聲規范,主機房的聲音不得高于80分貝,“我們按照規定,在主機離噪音源一米距離外測試出來的分貝值在74到76分貝之間,最高峰值是80分貝,這都在標準范圍之內。”
“其實每個人對噪音分貝的敏感度不一樣,但從目前檢測結果和當年建筑方建設和交付的標準來看,一切都是符合規范的。”負責人說。
那么電梯是否可以進行減振降噪處理呢?該負責人表示,“當然可以,但一部電梯進行減振降噪處理的費用不低,大概5萬元以上。問題是由誰來出錢,這需要業主和開發商協商。”
電梯噪音參照標準混亂
國內目前尚處監管空白
記者離開陳小姐家時,她一臉無奈,“也不知道異響的問題究竟什么時候才能解決?家里老人在催我生寶寶,可這屋子呆都呆不久,我怎么敢生孩子。”
記者回來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像陳小姐一樣受電梯低頻噪音困擾的人并不少,但很多人都像吳先生一樣選擇默默忍受,而部分人在尋求司法幫助后,也有得到解決的案例。
其實,電梯噪音讓很多人覺得棘手,與我國目前缺乏對與居民樓內電梯噪聲的相關監管部門以及專門檢測標準有關。
2011年國家環保部網站《關于居民樓內生活服務設備產生噪聲適用環境保護標準問題的復函》中提出,此類噪聲問題引發的投訴,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的,適用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沒有明確作出規定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依據《民法通則》的規定予以調解。調解不成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告知投訴人依法提起民事訴訟。
而目前檢測機構針對電梯等設備噪聲檢測,主要依據的是環保部門發布的《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和《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但依據復函,這兩項標準都不適用于居民樓內為本樓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而設置的設備(如電梯、水泵、變壓器等設備)產生噪聲的評價。
記者隨后咨詢了對低頻噪音頗有研究的浙大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翟國慶副教授。翟國慶表示,低頻噪音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主要是精神層面上的,比如睡眠休息受影響,心情煩躁等等。
“如何規范能對人體造成影響的低頻噪音,我們能依據的相關標準并不多。如果陳小姐的困擾的確是電梯低頻噪音引起的,我建議她可以參考一下2008年出臺的《隔振設計規范》,里面有對電梯提出相關的減振要求,另外還可以參考2011年出臺的《住宅設計規范》。”
掃一掃微信